公然促銷糧油 常州“大潤發”違規促銷調查(轉載)
2004年4月10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糧食局聯合下發了《關于禁止糧食、食用植物油促銷活動的緊急通知》,嚴禁商家進行糧油促銷活動促銷單頁。今年4月21日,常州市物價局向相關經營主體發出警示函,表示將對違反《通知》精神,擾亂正常市場價格秩序的經營主體最高罰款20萬元。然而,就在物價部門的警示函發出近一個月之后,有讀者向本報反映:常州大型知名超市———常州大潤發超市依然“頂風作案”,進行銷售搭贈糧油活動。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大潤發超市公然促銷糧油 17日上午,記者來到常州大潤發超市,在店堂宣傳牌上,包括在一些消費者提供的“大潤發購物指南”末頁上,“購買天下糧倉5公斤營養糙米一袋送價值27.8元的3.2升海獅大豆油一瓶,每人每卡限購10袋”的字樣赫然在目。在二樓賣場內,“天下糧倉營養糙米”與用于銷售搭贈的“海獅大豆油”就堂而皇之地擺放在貨架上,由于價格極具誘惑力,貨柜前擠滿了購物者。 好不容易“搶”到“一套”糧油的王女士告訴記者,自己本來是閑著沒事過來逛逛的,但看到大米促銷送豆油,算算價格比平時少幾十元錢,忍不住就心動了。王女士說,等會兒還要叫愛人過來再買一些回家。而邊上的唐先生則對記者說,他是從大潤發郵寄到家里的購物指南上發現這一“利好消息”的,考慮到都是生活必需品,而且價格這么低,所以一大早就趕來了。唐先生指著推車里放著的3袋大米和3瓶豆油說:“主要是拿不動了,不然還要多買點。” 由于限量購買,加之現場“搶便宜貨”的顧客較多,秩序一度陷入混亂,賣場營業員不得不在維持秩序的同時一再勸慰那些擠不到前面的顧客“不要急”。 據了解,2004年4月10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糧食局聯合下發的《關于禁止糧食、食用植物油促銷活動的緊急通知》指出:“各地所有糧食零售商均不得開展以糧食、食用植物油為內容的促銷活動”,“要進一步加大糧油市場和價格檢查監督的力度,堅決打擊囤積居奇、牟取暴利、哄抬價格、低價傾銷等擾亂市場正常秩序的不法行為。對違反有關規定,擅自進行糧油促銷活動、引起市場波動的,要嚴肅查處”。 今年4月21日,常州市物價局又向糧油經營市場、糧油專業經銷商、大型商場、大型超市、通訊行業、各大藥業連鎖店等六類經營主體發出警示函,一再強調,糧油經營者不得開展或變相開展以糧食、食用植物油為內容的優惠促銷活動,在店堂內外不得做糧油促銷活動的各種宣傳,其他經營者在開展降價促銷活動時,不得將糧食、食用植物油作為饋贈商品。經營者不得通過報刊、電視廣告、街道橫幅或店堂內外對有價格內容的糧食、食用植物油進行銷售宣傳;不得利用購物指南、商品宣傳冊等進行糧油銷售宣傳;不得標示市場最低價、出廠價、批發價、虧本價、特價等。 看著購物者“搶到便宜貨”時的喜悅神態,記者不禁納悶起來:難道常州大潤發超市沒有收到物價部門印發的警示函?或者是,這家在當地頗有影響力的超市,壓根沒把相關法規或是有關部門的警示函放在眼里? 該超市客服部的裴女士告訴記者,超市方面前期已經收到物價部門的警示函,至于賣場為何還在搞糧油的促銷活動,她表示不清楚。裴女士告訴記者,常州大潤發超市的這些活動是由上海總公司籌劃的,具體下一步該怎樣做,她要和總公司取得聯系后才能做出解釋。 促銷糧油者最高罰款20萬 就常州大潤發超市公然促銷糧油事件,記者向常州市物價局進行了通報,該局檢查分局王副局長明確表示,以糧食、食用植物油開展或變相開展降價促銷活動以及以糧食、食用植物油作為饋贈商品的,將依據《江蘇省價格監督檢查辦法》相關規定,給予3萬元以下罰款的行政處罰;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傾銷,擾亂正常市場價格秩序的,處以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不按規定明碼標價的處以5000元以下的罰款。 王副局長告訴記者,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糧食局聯合下發的《關于禁止糧食、食用植物油促銷活動的緊急通知》精神,常州物價部門已向該市糧油市場、糧油專業經銷商、大型商場、大型超市、通訊行業、各大藥業連鎖店等6類經營主體發出了警示函,同時已派出執法人員進行市場調查,對一些至今還沒規范經營行為的商家進行了現場取證。 常州市一位不愿姓名見諸報端的政協委員針對大潤發超市“頂風作案”違規促銷糧油行為給予了痛斥。他說,對于這種擾亂正常經濟秩序和市場行為的做法,有關部門理應按照規定進行重罰,罰他個傷筋動骨,罰得他不敢造次,以達到殺雞儆猴、以儆效尤的效果。否則,超市方面長此有令不行,不僅是在挑戰有關執法部門的權威,而且相關法規和文件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王副局長也對記者表示,物價部門將對常州大潤發超市違反《緊急通知》促銷糧油事件進行調查取證,在調查核實的基礎上,將對該超市“從嚴處罰,決不手軟”。 糧油促銷損害了農民利益 一個需要關注的話題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糧食局為何要出臺禁止糧食、食用植物油促銷活動的通知?超市里為何能購買到低價糧油?有關部門為何要把糧油促銷定性為“干擾了糧油市場正常的價格秩序”呢?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并不難理解,關鍵在于你必須了解超市商品低價的‘竅門’。” 這位人士告訴記者,國內大型超市的運作模式基本上是跟已經關門歇業的“普爾斯馬特”學的,這家超市開創了向廠家收取進場費、新品費、銷售抽頭、店慶費、宣傳費等費用的先河,這種奇特的盈利模式為超市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足夠的資金積累。與此同時,在“超市意味著低價”的經營理念指引下,超市從進貨渠道就開始嚴把進貨關,將可能的高價商品消滅在入場談判環節。糧油產品生產廠家要想進入超市銷售,就必須接受其苛刻的進貨價格條件。 明明知道和超市方合作就要訂“城下之盟”,就要答應其在己方報價的基礎上再降價的苛刻條件,就意味著自己搭工搭料白忙一場,廠家為什么還要無可奈何地答應呢? 這位人士說,原因很簡單,因為超市方面太“強大”,它掌控著流通量巨大的渠道資源,廠家只有通過此渠道才能完成產品到商品的轉換。廠家欲罷不能的另一個原因是,無休止地壓價已經成了超市業界不成文的“行規”,各家的差異僅僅是誰比誰更“狠”一點而已。消費者看到的超市低價糧油商品,無不是經過了艱難的談判才擺放到貨架上的。 表面上看,超市為消費者提供便宜大米的做法是讓利于民,為消費者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優惠。但有關專家指出,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在更大范圍內損害了農民兄弟的利益。糧油是特殊的商品,在其背后是大量靠賣原糧原油為生的農民,糧油產品生產廠家要生存就需要壓低收購價格。有消息稱,有些地方以每斤五六角錢的價格向農民收購稻谷,農民的利益受到重創;但反過來,如果產品成本降不下來,糧油生產廠家長期無法贏利的結果就是死亡,農民的糧食失去轉化渠道,利益還是受損。因此,叫停糧油促銷是狠狠拉了處在窘境中的糧油產品生產廠家一把,有起死回生之效,最終將起到穩定市場、保護農民和經營者合法權益的作用。